Box FDR /Box 3
Container
Contains 295 Results: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你好!
读了你的小说《伤痕》后,使我的创作欲望更加强烈了。前一段时间,我正在酝酿一篇小说,但苦于一些人物的思想性格脉络还有点把握不定而未成稿。读了你的小说后,我原酝酿的一些情节一下子就和你小说中的人物融会贯通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也随机而生。那就是把《伤痕》改编成电影剧本。因此,今冒昧给你来信,希望你能允许我将《伤痕》改编成电影剧本。(因改编除了保持[厂元]著的主干外,需伤[?][筋]动骨地做些大更动。)
下[?][面]就简略地谈谈我所酝酿的剧本梗概,同时,也夹杂地谈谈我对小说的一些看法。
...
"……近日读了你《谈谈我的习作<伤痕>》后,仍有一个问题需要请教。在王晓华身上是否可以说“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基层比上层影响要小……", 1978-10-18 ,1978-10-18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24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
本人几番读罢《伤痕》 ,与几个爱好者几番议论《伤痕》,肯定,否定,肯定,几经争论,现大约可称“补天派”了吧!
近日读了你《谈谈我的习作〈伤痕〉》后,仍有一个问题[?][需]要[?][请]教。
在王晓华身上是否可以说“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基层比上层[井彡]响要小?
(70年)王晓华所在大队团支[?][部]让她“[?][填]写了入团志[厂元页]书”,可是,“妈妈的叛徒问题,公”
1
624
"……我是《伤痕》的读者。如果照“文汇报”十月九日的“百家争鸣方针重现光辉”一文中的说法,我该自称为“赞美派”……我万分相信小说情节的真实性——这是不容置疑的……我反对那些“反对派”的意见。他们认为王晓华是不真实的,是令人可恶的形象。甚至认为在文艺创作中不应把王晓华当作主人公来写……我也不赞成“补天派”,虽然他们也属于“赞美派”一类……我看过一篇短评,叫“舍己从人”,谈修改文章……我给你写这封信,我想你一定有《伤痕》,你能给我一份的,还有刊在十月十四日报上的你的创作体会文章……我是一个有志于文学评论、文学创作的青年工人......", 1978-10-18 ,1978-10-18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23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你好!
素不相识,给你写伩,大概有点冒昧了吧?但我相伩你收到类似的伩件一定不在少[由文],[所]以你也一定不会感到惊奇的——你的《伤痕》使我们有了通话的基础了。
我是《伤痕》的读者。如果照“文汇报”十月九日的“百家争鸣方针重现光辉”一文中的说法,我该自称为“赞美派”。我是噙着泪水[来]读这篇小说的。虽然我[夲]人并无相似的生活经历,但我万分相伩小说情节的真实性——这是不容置疑的。曾记[得]文化大革命初期,我的邻居受到“批判”,被“隔离审查”,他妻子[要]儿子送饭给父亲,儿子竟拒绝[得]十分干脆:“我不给走资派送饭。”我[想],这类事情在那时候是太多了。[所]以王晓华的塑造是可伩的,以社会事实为基础的。
...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 你好! 实在对不起你,又打搅你来啦!也许,会抢占了你宝贵的时间。没有办法:由于好学之心激励着我,只好硬着头皮,再次给你来信。请[厂元]谅,你大概还记得我前次给你写信,谈了关于改写《伤痕》为电影剧本的一事。向你请教的几个问题,这里就不必多谈了。这次来信的目的,是向你征求意见,谈谈你的观点,看信后你就知道[厂元]因了。
由于好学之心,在上次给你来信时,我已开始了改编剧本的工作。接到你的回信后,心情冷了一半,但已写至三分之一了,又舍不得丢掉这小小的成果。结果,又重新拿起了笔,现已基本完成初稿,为此,再次来信征求你的意见。
老作家夏衍同志说过:“改编要受[厂元]著的拘束,也还可能和[厂元]作者发生争论。但是,我想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因为我们大家有个共同的目的:[扌耳耳耳]制电影是为了通过这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来教育人民群众,同时也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遵照这些想法,我把剧本改写了出来,但
622...
"……确实,要有一篇思想深度的文艺作品的问世,是作者对社会客观事物进行不断了解、分析、研究的结果……使我失望的是,你的这篇小说太热门了,在二个月[?]的今天,我所借来的一份《文汇报》却被大家都争相传阅……我要你的这篇小说,主要是[?]你的构思,如何在不局限于某个真实人物的身上,而去对生活中大量的王晓华、苏小林这一类型的人物进行艺术概括,最后塑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理想人物。可以告诉你,我生活在一个国家[?][?]科研单位里工作……在这样一个大舞台里,我苦恼着写不出东西来,实在感到心中焦急不安……", 1978-10-18 ,1978-10-18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21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
您好!
[新]近,我读了你又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一篇“谈谈我的习作《伤痕》”的文[章]后,[干心]受非凡,颇有教益。
确实,要有一篇思想深度的文艺作品的问卋,[是]作[者]对社会客覌事物进行不断了解、分析、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控诉和揭批“四人帮”的罪行所喷发[出]来的无产阶级的[强]烈的革命义愤所凝成的。因而使你的这篇作品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和赞美,[如]你在小说中描写的王晓华和苏小[?],不少读者都认为是作者[親]身经历过的,有的认为是你的[影]子,当我开[始]读完你的这篇作品时,似乎也有同[干心]。小说《伤痕》的主要因素是情节按[安]排得非常恰当,[干心]情抒发得十分真挚,语言运用得相当委惋[婉],其中的一[幕][幕]的現实生活仿佛电影镜头向我们映[出],並紧紧地扣住我们的心弦,正同你在文章中所说,“我在构思[到]晓华离家九年,而回家見到[母][親]却已经离开人间的时候,泪水打湿了我的枕头。”当我默默无声地念着念着,不知不觉地抽泣起来,泪[如]喷泉而涌,[?]有谁不同情被“四人帮”迫害的悲剧呢?
...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你好:
请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读者在[海]河之滨给你写伩。
8月11日看到《文汇报》刊登的小说《伤痕》后,心潮久久难以平静,思绪万千,浮想连[联]翩,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努力控制才使它没有流出,手按报[?],沉坐在桌前,眼望窗外蓝天下浮动的白云,夏风中摇曳的洋槐树,陷入沉思……
小说虽然是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情,没有刀枪、剑戟、流血撕杀的场面,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但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一页,看到了一个社会在向前发展中所经历的真实面兒。小说的情节是那样的符合人的心理,逻辑是那样的清楚,人物又是如此的丰滿,我认为用我的水平(别人我不知)来衡[量]是文化[(大)]革命后所看到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之一。她敢于证实和揭露阴暗面,[?]有时代感,小说即是对“四人帮”的无情鞭[挞],也是对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挽救革命[、]挽救党[、]挽救祖国和人民[?]称颂。(在这里您可能觉得这是我个人对您和作品的称赞,不完全是这样,这里有我对“四人帮”统治文艺时期的愤怒和对百花齐放文艺春天的渴望。[)]
...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你好! 首先,祝贺你写了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伤痕》。 那天,我拿到《文汇报》一眼[?]看到了醒目的大标题《伤痕》,我读了起来,渐渐地,我的视线模糊了。我含着眼泪,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我总觉[得]:《伤痕》是一篇真人真事,小说中的王晓华似乎是我,又似乎是我的某些同学、朋友,[。]我想,小说作者一定亲身经历过这个过程,或亲耳听见别人的控诉,或许她就是王晓华本人。否则,如何写得这么逼真、感人。 在那期间(就是林彪、“四人邦[帮]”横行的日子里),我的父母曾由于“海外关系”关了起来,那时我只有11岁,我妹妹只有3岁,姐妹两人如此度过了几年,因此我也可以说有部分王晓华那样的切身经历了。说起那些,简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而我入团的经历,又几乎同王晓华完全相同的……。 你也许会惊奇地看着这封不曾相识的人[写]来的伩吧,可是,请你谅解我的心情,你说出了我们许多受“四人邦[帮]”迫害的人的心里话,虽然我们不曾相识,但我从你文章 619
"……看了小说以后我想这一定是你的亲身经历吧……我很想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但这不一定能成功,因为我是一个工人水平有限……为此想在此向你提出几个问题……一……作女儿的心也太狠了,九年呀……同志们表示不太理解,你是怎样想的,晓华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过渡。二……同学们是怎样使她一个为了“摆脱”家庭而“上山下乡”的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安下了家。三……这通过哪种方面能明显体现“灰冷了”。四……当时小苏对晓华这个“叛徒家”的女儿又是怎样一种看法来具体表现对晓华的帮助呢……", 1978-10-16 ,1978-10-16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18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您好! 看到这封来伩,你可能一定很佰[陌]生吧!我想你以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伩,可我也恰恰也是这读者[的]来伩,新的一员。 在8月11日文汇报上我才认识的你,你的作品《伤痕》使我看了很受感动,本知你学习非常紧,时间对你又是多么的宝贵,不想打撹你。但这两个多月来我的心情久久没有平静,也就是小说《伤痕》无法使我平静,每当拿起笔来,考虑到你的宝贵时间,又使我放下,当又看到小说[,]又有一种无[影]的东西驱驶[使]我拿起笔。 小说《伤痕》以血的事实深揭猛批了“四人帮”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和迫害我们无产阶级的老干[?],[?]象小说写的那样“……女儿永远也不会忘记你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可想“四人帮”给年青一代的迫害又是多么的残酷(呀)! 卢新华同志,看了小说以后我想这一定是你的亲身经历吧,以我的看法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小说是没有这么成功的。我很想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但这不一定能成功,因为, 618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 自读了8月11日《文汇报》刊登的你的创作《伤痕》以后,思想上的波动一直起伏着。我喜欢王晓华这个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我认为作为一个真实、纯洁的青年来说,最大[的]打击莫重于自己平時伩赖、尊重[的]人[所]给于的欺骗。所以不管王晓华的母親[始][终]没有[糸糸]毫地欺骗过自己的女儿,但正像你在《谈谈我的习作“伤痕”》中所说得:由于晓华[的]年令[龄],生活的实际情况[成]就[导][致]了这一悲剧的主要来[氵厂元]。就像牛虻对蒙太[尼]里一样(不过因为社会的条件不同,[所][以]意识也是两[碼]事了)。但我认为他们思想[干心]情是一致的,因为他们同样是处在血统的情[干心]痛苦之中的。故《伤痕》问世后,在人们心目中引起[?][强]力的共鸣,我想这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真正触动我心弦的主要[厂元]因[是]在于,我所看到的《伤痕》是来自一位年青的文学爱好者的首创作。...
"……近不知您又在着手搞创作吗?一定又有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在您脑海中畅泳……听过您校老师张晓琳上了几堂课,很动听,有机会,赴校拜会您俩。请来信谈谈创作计划罢……", 1978-10-18 ,1978-10-18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16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 [?]书均悉。 前段时间随作协组织活动。忙于开眼界,[?]视野,增加生活积累,培养艺术休[修]养。所[以]未回书,致歉! 近不知您又在着手搞创作[吗]?一定又有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在您脑海中畅泳,比“伤痕”更为别具一格罢! 记得戏作家佐临老师的一句话:作者是善[交][际]的,见多识广,接触生活[?]是接触人。让我们多多书信往来,时常交流习作体会[,]而更多地是我打扰您,向您[?]东西罢。 听过您校老师张晓林上了几堂课,很动听,有机会,赴校拜会您俩。 请来信谈[?]创作计划罢。 此 致意! 上海 厂 78. 10. 18日 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