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系统公测中,如遇问题请联系tecang@fudan.edu.cn 登陆以查看更多资源
Box FDR /Box 3
 Container

Contains 295 Results:

"……确实,要有一篇思想深度的文艺作品的问世,是作者对社会客观事物进行不断了解、分析、研究的结果……使我失望的是,你的这篇小说太热门了,在二个月[?]的今天,我所借来的一份《文汇报》却被大家都争相传阅……我要你的这篇小说,主要是[?]你的构思,如何在不局限于某个真实人物的身上,而去对生活中大量的王晓华、苏小林这一类型的人物进行艺术概括,最后塑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理想人物。可以告诉你,我生活在一个国家[?][?]科研单位里工作……在这样一个大舞台里,我苦恼着写不出东西来,实在感到心中焦急不安……", 1978-10-18 ,1978-10-18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21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 您好! [新]近,我读了你又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一篇“谈谈我的习作《伤痕》”的文[章]后,[干心]受非凡,颇有教益。 确实,要有一篇思想深度的文艺作品的问卋,[是]作[者]对社会客覌事物进行不断了解、分析、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控诉和揭批“四人帮”的罪行所喷发[出]来的无产阶级的[强]烈的革命义愤所凝成的。因而使你的这篇作品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和赞美,[如]你在小说中描写的王晓华和苏小[?],不少读者都认为是作者[親]身经历过的,有的认为是你的[影]子,当我开[始]读完你的这篇作品时,似乎也有同[干心]。小说《伤痕》的主要因素是情节按[安]排得非常恰当,[干心]情抒发得十分真挚,语言运用得相当委惋[婉],其中的一[幕][幕]的現实生活仿佛电影镜头向我们映[出],並紧紧地扣住我们的心弦,正同你在文章中所说,“我在构思[到]晓华离家九年,而回家見到[母][親]却已经离开人间的时候,泪水打湿了我的枕头。”当我默默无声地念着念着,不知不觉地抽泣起来,泪[如]喷泉而涌,[?]有谁不同情被“四人帮”迫害的悲剧呢? ...

"……我认为用我的水平来衡量是文化革命后所看到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之一……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我那时只有十二、三岁,但小说中的此类事情还是有所眼见耳闻的。虽然作品有着虚构的成分,但还是把我带进真人真事的艺[?]中……坦率地告诉你,对于文艺作品,我是很感兴趣的……今天看到《文汇报》刊登你的《谈谈我的习作.伤痕》一文后,我个人感觉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诗一首]", 1978-10-16 ,1978-10-16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20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你好: 请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读者在[海]河之滨给你写伩。 8月11日看到《文汇报》刊登的小说《伤痕》后,心潮久久难以平静,思绪万千,浮想连[联]翩,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努力控制才使它没有流出,手按报[?],沉坐在桌前,眼望窗外蓝天下浮动的白云,夏风中摇曳的洋槐树,陷入沉思…… 小说虽然是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情,没有刀枪、剑戟、流血撕杀的场面,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但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一页,看到了一个社会在向前发展中所经历的真实面兒。小说的情节是那样的符合人的心理,逻辑是那样的清楚,人物又是如此的丰滿,我认为用我的水平(别人我不知)来衡[量]是文化[(大)]革命后所看到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之一。她敢于证实和揭露阴暗面,[?]有时代感,小说即是对“四人帮”的无情鞭[挞],也是对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挽救革命[、]挽救党[、]挽救祖国和人民[?]称颂。(在这里您可能觉得这是我个人对您和作品的称赞,不完全是这样,这里有我对“四人帮”统治文艺时期的愤怒和对百花齐放文艺春天的渴望。[)] ...

"……我总觉得:《伤痕》是一篇真人真事,小说中的王晓华似乎是我,又似乎是我的某些同学、朋友……在那期间(也就是林彪“四人邦”横行的日子里),我的父母曾由于“海外关系”关了起来,那时我只有11岁,我妹妹只有3岁,姐妹两人如此度过了几年,因此我也可以说有部分王晓华那样的切身经历了……", 1978-10-16 ,1978-10-16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19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你好! 首先,祝贺你写了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伤痕》。 那天,我拿到《文汇报》一眼[?]看到了醒目的大标题《伤痕》,我读了起来,渐渐地,我的视线模糊了。我含着眼泪,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我总觉[得]:《伤痕》是一篇真人真事,小说中的王晓华似乎是我,又似乎是我的某些同学、朋友,[。]我想,小说作者一定亲身经历过这个过程,或亲耳听见别人的控诉,或许她就是王晓华本人。否则,如何写得这么逼真、感人。 在那期间(就是林彪、“四人邦[帮]”横行的日子里),我的父母曾由于“海外关系”关了起来,那时我只有11岁,我妹妹只有3岁,姐妹两人如此度过了几年,因此我也可以说有部分王晓华那样的切身经历了。说起那些,简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而我入团的经历,又几乎同王晓华完全相同的……。 你也许会惊奇地看着这封不曾相识的人[写]来的伩吧,可是,请你谅解我的心情,你说出了我们许多受“四人邦[帮]”迫害的人的心里话,虽然我们不曾相识,但我从你文章 619

"……看了小说以后我想这一定是你的亲身经历吧……我很想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但这不一定能成功,因为我是一个工人水平有限……为此想在此向你提出几个问题……一……作女儿的心也太狠了,九年呀……同志们表示不太理解,你是怎样想的,晓华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过渡。二……同学们是怎样使她一个为了“摆脱”家庭而“上山下乡”的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安下了家。三……这通过哪种方面能明显体现“灰冷了”。四……当时小苏对晓华这个“叛徒家”的女儿又是怎样一种看法来具体表现对晓华的帮助呢……", 1978-10-16 ,1978-10-16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18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您好! 看到这封来伩,你可能一定很佰[陌]生吧!我想你以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伩,可我也恰恰也是这读者[的]来伩,新的一员。 在8月11日文汇报上我才认识的你,你的作品《伤痕》使我看了很受感动,本知你学习非常紧,时间对你又是多么的宝贵,不想打撹你。但这两个多月来我的心情久久没有平静,也就是小说《伤痕》无法使我平静,每当拿起笔来,考虑到你的宝贵时间,又使我放下,当又看到小说[,]又有一种无[影]的东西驱驶[使]我拿起笔。 小说《伤痕》以血的事实深揭猛批了“四人帮”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和迫害我们无产阶级的老干[?],[?]象小说写的那样“……女儿永远也不会忘记你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可想“四人帮”给年青一代的迫害又是多么的残酷(呀)! 卢新华同志,看了小说以后我想这一定是你的亲身经历吧,以我的看法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小说是没有这么成功的。我很想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但这不一定能成功,因为, 618



"……我喜欢王晓华这个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但真正触动我心弦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我所看到的《伤痕》是来自一位年青的文学爱好者的首创作。我是于1972年毕业的中学生……可是当时我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大都是虚伪卑劣的行径,真正有才华正直的人都被埋在社会底层……不过最使我厌恶的还是社会上广泛的爱情观……特别是当“青春之歌”、“创业史”等小说的再次出版后 ,使我写小说的信心更加加深了……", 1978-10-18 ,1978-10-18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17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 自读了8月11日《文汇报》刊登的你的创作《伤痕》以后,思想上的波动一直起伏着。我喜欢王晓华这个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我认为作为一个真实、纯洁的青年来说,最大[的]打击莫重于自己平時伩赖、尊重[的]人[所]给于的欺骗。所以不管王晓华的母親[始][终]没有[糸糸]毫地欺骗过自己的女儿,但正像你在《谈谈我的习作“伤痕”》中所说得:由于晓华[的]年令[龄],生活的实际情况[成]就[导][致]了这一悲剧的主要来[氵厂元]。就像牛虻对蒙太[尼]里一样(不过因为社会的条件不同,[所][以]意识也是两[碼]事了)。但我认为他们思想[干心]情是一致的,因为他们同样是处在血统的情[干心]痛苦之中的。故《伤痕》问世后,在人们心目中引起[?][强]力的共鸣,我想这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真正触动我心弦的主要[厂元]因[是]在于,我所看到的《伤痕》是来自一位年青的文学爱好者的首创作。...

"……近不知您又在着手搞创作吗?一定又有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在您脑海中畅泳……听过您校老师张晓琳上了几堂课,很动听,有机会,赴校拜会您俩。请来信谈谈创作计划罢……", 1978-10-18 ,1978-10-18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16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 [?]书均悉。 前段时间随作协组织活动。忙于开眼界,[?]视野,增加生活积累,培养艺术休[修]养。所[以]未回书,致歉! 近不知您又在着手搞创作[吗]?一定又有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在您脑海中畅泳,比“伤痕”更为别具一格罢! 记得戏作家佐临老师的一句话:作者是善[交][际]的,见多识广,接触生活[?]是接触人。让我们多多书信往来,时常交流习作体会[,]而更多地是我打扰您,向您[?]东西罢。 听过您校老师张晓林上了几堂课,很动听,有机会,赴校拜会您俩。 请来信谈[?]创作计划罢。 此 致意! 上海 厂 78. 10. 18日 616

"……我是山东省莱阳县泉水公社东古城大队的青年,自然,我爱好写作……有关小说里晓华的形象,虽然在生活的长河里这样高度的政治觉悟是少有的,但这样的事在社会上是不太奇怪的……最后向你请教,望你把“伤痕”这篇小说的写作过程 ,具体一点说:就是社会选材,生活体会,思想构思,人物的塑造,回信告诉我……", 1978-10-10 ,1978-10-10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15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 原谅我冒昧的[地]写信给你。 我是 [的]青年,自然,我爱好写作,我读了你作的“伤痕”这篇短篇小说,使我深受教育,所以给你写信,[向]你请教来了。 新华同志!你作[的]“伤痕”这篇小说[,]我已经读了数次,我认為这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值的[得]一读的好[小]说,有关小说里晓华的形象,虽然在生活的長河里这样高度的政治觉悟是少有的,但这样的事在社会上是不太奇怪的。我生活在农村,我所见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村一位青年妇女,因為她的父亲在旧社会有一些历史问题,没有[入]上红卫兵组织,回家后她便和父亲[?][起] 615



"……如此,好的小说及评论,是多年来难得看到的,这是我们时代发表的不朽作品。真如卢新华同志所说的那样:“我虽然比较地爱好文学,但对于那些明显带着“帮”气的作品,我是深恶痛绝,几乎从来不看的,偶尔翻阅几眼,一看到那千篇一律的说教,便止不住要愤然把它扔下。”……作为一个偏爱卢新华同志作品的读者来讲……盼望能看到他的新作……", 1978-10-15 ,1978-10-15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14
Scope and Contents 文汇报编辑仝志:我是一个经常阅读贵报的读者,看了你报发表的小说《伤痕》及文艺评论《谈谈我的习作“伤痕”》[,]我一连读了十几边[遍],每边[遍]读后,多(都)加深了我对四人帮的恨,对华主席的爱,如此,好的小学[说],及评论,是多年来难得看到的,这是我们时代发表的不朽作品。真如卢新华仝志所说的那样:“我虽然比较地爱好文学,但对于那些明湿[显]带着“[‘]帮”[’]气的作品,我是深恶痛绝,几乎从来不看的,偶尔翻阅几眼,一看到那千篇一律的说教,便止不住要愤然将它扔下”。亲爱的编辑,卢新华仝志的“爱”与“恨”是多么的鲜明,多么的强烈。作为一个偏爱卢新华仝志作品的读者来讲,愿他象[像]雄鹰一样飞翔在文学的海洋里,博[搏]击長空,作为一个读者,盼望能看到他的新作。粉碎“四人帮”,祖国的文坛,百花其[齐]放,百家正爭呜[鸣]。华主席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是多么的深得民心,[。]啊[!]我们衷心的[地]希望四个现代化早日来到。此意转告一个 读者78. 10....

"……今天,我有一问题请教您……1.短篇小说的细节、情节场面;2.关于短篇小说的结构问题;3.速写和特写之间有啥区别、要求……", 1978-10-15 ,1978-10-15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612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志:您好!当我仔细阅读了你的《谈々我的习作〈伤痕〉》文章,心里久々不能平静……。我要好々地向您学习,为革命事业贡献毕生的精力。越了解你,越加[感]到自己太差了。今天,我有一[问题]请教您,势必麻烦您,为此很过意不去。望请接受我的请求:1.[短]小说的细节、情节[、]场面;2.关于[短]小说的结构[问题]。3.速写和特写之间有啥区别、要求? 以上三方面,请您概述一下吧。为让我在学习中,有助于长进。我现在学习是这样安排的:早上,学习语法方面的知识;晚上,阅读各类型的小说;星期日,阅读外国文学史。而在中午时分,看报和学习些政治文献。但是,我还觉得哲学方面的[、]自然科学方面知识接触得太少了。另外,在自己的工作中和团内工作中,努力按照主席的教导和文学上的要求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去观[察]、研究、比较所接触的人和事。我知道,最痛苦[的]事是改造自己。总之,我也要向[像]您那样,做一个对党、对人民、对革命有较多贡献的革命战士。...

"寄来的作品和信,都收到了……但竟没想到它是出自咱校学生的手里,虽然这里还有几个教过你的老师……母校也组织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学习这篇小说 ,很受教育和启发……为了深入与讨论和指导教学,我们想让你给谈谈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创作过程等有关问题……", 1978-10-01 ,1978-10-01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571
Scope and Contents 新华同学:

寄来的作品和伩,都收到了。看到你的成长,我们非常高兴。小说,我们早从报上读过。那时,我们争相传阅,无不拍手叫好,但竟没想到它是出自咱校学生的手笔,虽然这里还有几个教过你的老师。

《伤痕》的发表,震动颇大,目前关于它的论讨,已超出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感谢你,在关键时刻为繁荣祖国的文艺园地做出的可喜贡献。

母校也组织[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学习这篇小说,很受教育和启发,有的同学甚至把它工工[整]々地抄在自己心爱的笔记本上。为了深入讨论和指导教学,我们想让你给谈々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创作过程等有关问题。如果你有时间,请写信告诉我们——母校师生在殷切地等待着。

时间宝贵,就不多打扰你了。



进步!

中学语文组

1978.10.1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