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 FDR /Box 3
Container
Contains 295 Results:
"……有许少象王校长那样的老干部深受迫害,也有更多的青年,因为父母的“问题”,受到种种歧视、打击……如能把它搬上银幕,那多好啊,所以,我写信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如果你认为可以的话,那么,我就把它改成电影剧本……", 1978-09-02 ,1978-09-02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392
Scope and Contents
From the Collection:
在这批捐赠的资料中,不仅有《伤痕》发表后的大批读者来信,还有卢新华《森林之梦》《紫禁女》《伤魂》等其他小说的初稿和大量1980年代短篇小说手稿原件。
"……《伤痕》中的王晓华却是千万个受难者的一个缩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爱好文学的青年……就文章中的几个问题,烦问:①您是怎样写小说《伤痕》的?②真是的人事是怎么一回事?③《伤痕》中的主人翁是否是作者本人?④作者的基本情况……", 1978-09-16 ,1978-09-16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156
Scope and Contents
From the Collection:
在这批捐赠的资料中,不仅有《伤痕》发表后的大批读者来信,还有卢新华《森林之梦》《紫禁女》《伤魂》等其他小说的初稿和大量1980年代短篇小说手稿原件。
Scope and Contents
From the Collection:
在这批捐赠的资料中,不仅有《伤痕》发表后的大批读者来信,还有卢新华《森林之梦》《紫禁女》《伤魂》等其他小说的初稿和大量1980年代短篇小说手稿原件。
Scope and Contents
From the Collection:
在这批捐赠的资料中,不仅有《伤痕》发表后的大批读者来信,还有卢新华《森林之梦》《紫禁女》《伤魂》等其他小说的初稿和大量1980年代短篇小说手稿原件。
Scope and Contents
《伤痕》的泪人
卢新华同学:您好!
我们素不相识,可《伤痕》把我们连结了。我捧读《伤痕》,爱不择[释]手,她多么可伩,又多么可親,她说出了我早想说的话[,]而由于水平低而无法[述]的文。她替我诉出了我一家所遭的难和恨……浮想联翩,早成泪人。
我今年才22虚岁,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却早己[已][留]下了磨灭不了的伤痕。我多像《伤痕》中的王晓华,我——也是16岁(1972年)被迫离校,下面我就简单的讲々我一家的遭遇,同時对那些说《伤痕》不真实的人也是一个教育,不吃黄连苦,那知其味真。我……体会深啊!
...
"……和王晓华一样,我的父母也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解放后,他们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党的教育战线和财经战线。可是在“四人邦”猖獗时期,我的父母被挂上“走资派”、“反党分子”的牌子……后来,我和妹妹上学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中学不录取我们,小学不收留我们……这多年来,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工作岗位上,我一直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伤痕》从一个同学手里传到另一个同学手里,大家传阅着,讲述着,好多同学脸上挂着激动的泪花……但不少人对王晓华的行为表示反感、不满,甚至讨厌和怨恨,这可能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1978-10-02 ,1978-10-02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564
Scope and Contents
From the Collection:
在这批捐赠的资料中,不仅有《伤痕》发表后的大批读者来信,还有卢新华《森林之梦》《紫禁女》《伤魂》等其他小说的初稿和大量1980年代短篇小说手稿原件。
Scope and Contents
From the Collection:
在这批捐赠的资料中,不仅有《伤痕》发表后的大批读者来信,还有卢新华《森林之梦》《紫禁女》《伤魂》等其他小说的初稿和大量1980年代短篇小说手稿原件。
Scope and Contents
From the Collection:
在这批捐赠的资料中,不仅有《伤痕》发表后的大批读者来信,还有卢新华《森林之梦》《紫禁女》《伤魂》等其他小说的初稿和大量1980年代短篇小说手稿原件。
Scope and Contents
卢新华同学:
读罢《伤痕》之后,便升[生]起给你[?]写伩的[念]头,以求教益,而因种种无以解说的[厂元]因,又放下了。前几日又读[?]你的那封公开信,这[念]头便又升腾起来,而且比[厂元]来更强烈,于是鼓足平生之勇气,写出这封伩,也可能会得到你的冷遇和笑话吧——然我却顾不得这些了,只想向你索取些教益,即[是]其[所]求了。
我是和你《伤痕》中的主人公王晓华一样大小的女青年,晓华的遭迂[遇],我从我[?][身]旁的人中不至[只]一次的[?][看][到]过,那时“四人帮”还未打倒,我对这些人既同情,又可怜,更——怎么说呢?暂且记为反[?][感]吧。尤其是在“四人帮”打倒之后,小说中的那种描写,许多人都不曾接受——报[纟氐]上的评论你是看到的了,[就]我们的同学中间,也不止一次的[地]讨论到这些问题,甚至相当激烈——而我却觉得这描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晓华的被迫出走、断绝母女关系,以及在爱情问题上的心灰意冷,心灵的创伤不断扩大,伤痕层层增深,她“的心已[纟巠]灰了”,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罪莫大于戕毁青春的了。要使这样一颗印[满]伤痕的心灵痊[疒俞]、复苏,哪能那样容
...
"……我有几点感受:一、故事非常逼真,好象就是真人真事……二、全文有较大波浪起伏,情节感人至深……三……是万恶的“四人邦”……我也是才到大连海军学校不久的新学员,学习的是船长专业……你的创作在侧面给了我启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中是有很大潜力的,只要肯学习,敢登攀……", 1978-10-10 ,1978-10-10
Item — Box: FDR /Box 3
Identifier: 1126
Scope and Contents
From the Collection:
在这批捐赠的资料中,不仅有《伤痕》发表后的大批读者来信,还有卢新华《森林之梦》《紫禁女》《伤魂》等其他小说的初稿和大量1980年代短篇小说手稿原件。